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访谈 > 正文

张国英:书法还要为了什么?

出处:新华网山东频道  发布时间:2014-05-14 11:35:08  

张国英,1952年生人,山东济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

济南有曲水亭街、王府池子街,有东更道、西更道,更有辘轳把子街、后宰门街、起凤桥街,在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中,这一片相对集中的古老街道基本得以复旧如旧,这可真是附近人家的福气,也最终让泉城“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景致略有遗存。在外人看来,济南城要是到处都这样多好啊,但对“内人”来说,现在做梦都梦不到这样的大场景了。

“一城山色半城湖”委实已是昨日黄花,但像当年梁思成在《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中力主的,“城墙的确不但不应拆除,且应保护整理,与护城河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的计划,善予利用”。这样的呼声虽没能保住北京的城墙,但一个事实是,大部直接参与辩论的人都是不赞成拆除的。

梁思成在《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中更大胆提出,展拓旧城与西郊新市区之间地区建立行政中心,和今天常说的与民方便、让利与民一样,也就是让城与民、保护文物的意思。他又上书时任北京市长聂荣臻说,“我们人民的首都在开始建设的时候必须‘慎始’。”

要是那样,北京城该是何等的光鲜!

但要搁到现在,还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眼光呢?那时可是大部赞成不拆的!现在还有没有人敢提出“别拆”和“保护”并一再呼吁呢?张国英说,还真是不好说,把城市变大变高是发展的需要,但简单粗暴的毁旧建新,又是哪门子的需要?

他认为,以“慎始”的态度对待济南行政区办公楼开发区工业区的规划布局,济南会有现在这麽多居住办公混杂一处的尴尬场景吗?还能像现在这样到处堵车吗?张国英感叹,做事难矣,但如果不做,泉城则危矣!

“白化文先生的《泉城赋》,修改了16次”

赋这一文学样式成熟并盛于汉代,其铺排繁复、大段长篇的表述让今天的文化人望难而生畏,无力来下笔。偶有才学识兼备者为之,须有同道唱和才能够克始又能克终。白化文先生作《泉城赋》,正是张国英辈来来回回十几个回合后,到现在才在小范围内得以见到定稿的。

从2012年开始,张国英就和好友郭京山、山大老教授吉常宏先生奔走在促成此赋的路上,当然,吉先生因年事已高,主要由他的子女代劳沟通联系。他们打交道的主要对象就是学者白化文。和济南关系密切的大师级学者徐北文先生、季羡林先生已经仙逝,让白先生来创作《泉城赋》,似乎是上上下下都能接受的不二选择。白先生是王力先生的高徒,吉先生又和白先生有同窗之谊,弄清这些关系,跑起来就顺多了。

没想到的是,初稿出来,这一改就改了16次,历时三个年头。白先生已经少能常来济南,张国英等人就常去北京,带去资料,带去想法,又带回来建议和改稿。等到第十二稿出来时,又去北京拜访白先生,又一次惴惴不安地带去了济南各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可以看出,白先生已经疲惫了,但白先生还是说,“不行就改啊。”并不反对,也不表现出厌烦。

白先生的修养让张国英一次次想起父亲张立朝。

文革时经常把查抄的东西作为主人的罪证进行展览。一天阳光明媚,老爷子让他去看查抄的一件东西,是王铎的丈二条幅,绫子裱得很亮,笔迹在光线下跳跃着。令他瞩目的还有,一位当代名人的题款足有二百多字,但字迹在旁,没占一点王铎书法的空间。大与小,主与次,相得益彰,对前人的谦恭仰慕之情自能溢出。老爷子说,书法最终表现的是修养,影响人最大的也是修养。

作为书法家,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张立朝总能想到为街坊邻居的婚丧嫁娶表表心意,在农历春节到来之前,总能记起该为谁家换换春联了。节日里,他写了,还要送去,还要帮着贴上。那时,精神的单纯和富有是与物质的贫乏和纠结联系在一起的。

《泉城赋》已经定稿。此前的分歧主要是在现代的一些事件,如日本人制造的济南惨案、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毛泽东主席来济南是不是写进去,市里的领导常表达希望加重这方面内容的心情。

张国英已经用草书完整写出了这篇赋的内容,同时正在准备出一本专门的《泉城赋》书法集。至于谁来勒石,摆放在什么位置,他还在思考,随时准备发出自己的声音。

“从60幅到100幅,不只是数量的增加”

在梁思成看来,老北京的城墙上可以种植花草树木,城墙下可以安放条椅来供市民休息和观景。这样的观点在今人听来,新鲜如童话一般。“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你泛舟大明湖,你登上千佛山,那种景致那种感觉已经没有了。幸运的是,北京城还保留了点四合院,济南也抢救下几条流着泉水、倒垂柳条的胡同。

在济南,有泉诗,有泉记,有泉考,但少有泉联。2012年,张国英多方奔走,促成在全国范围征集七十二名泉楹联,应者云集,事后编成了上下两侧精美厚重的《泉甲天下》。

他说,房子再多再好也没用,门上没有对联,游人过去就过去了,相似的院落门扇,留不下深的印象。但如果户户大门都有对联,就不同了。他会停下来看,来读,甚至拍下带回去琢磨研究一番。于是,在2013年,他组织联系书法家中的楹联高手,用去四个月时间,创作60幅对联,刻于木悬于户,让曲水亭街、王府池子街等旧城街道多了一道文化景观。

今年,张国英准备把楹联扩大到100幅。他说,不只是数量的增加,为了突出教化作用,需要增加历史名人笔迹名人自作联的内容,“清虚静泰寡私欲,醇泊旷寂养天和”,“为善最乐,居德斯颐”,要求既是翁方纲、翁同龢书写的内容,也是翁方刚、翁同龢的书法笔迹。

对历史名人的敬仰浸彻血脉,直穿五脏六腑。

当年他和父亲站在千佛山下,一个研磨,一个挥笔,但都表情凝重,思接千载。那是父亲为“鲁班祠”题写匾额的情景,三个大字,个个都写了十几遍,直到单个达舒展、连接达稳重后,父亲才如释重负。

张国英痛恨拍场上历史名人的东西拍不过当下某些书家画家的现象。康有为的才拍10万,一幅同样尺寸的,某当今书家却拍到40万。他气愤地说,“这很不正常,这不是真正的市场。炒作是一时的,硬扭不行。”

现在,随着济南申请楹联文化一条街步子的加快,张国英的思虑越来越细密深入。

丹麦雕塑家曹瓦尔森听旅行罗马的年轻人安徒生朗读自己的诗作时鼓励说,“是从老家树林和海洋里生长出来的。”张国英见到年轻书法家就要说,书法不是技能活儿,写诗作对子应该是书法艺术的一个基本功,白化文先生参与制定的《楹联通则》很有用,有用才能发展。

相对于书法家、楹联家的身份,现在的他更像是一位为书法谋生机、为泉城谋未来的人。(作者:张延庆)

张国英书法作品选

责编:刘颖、李丽清